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思政课是一种对话和价值观引导)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思政课是一种对话和价值观引导)对话太湖学人孙艳艳:思政课是一种对话和价值观引导

【学人名片】

孙艳艳,女,中共党员,博士在读,无锡太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研室副主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科组组长,江苏省儒学学会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研究工作。

● 2006年,本科毕业于济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获得法学学士学位;

● 2008年,硕士毕业于江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学位;

● 目前,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在读。

近年来主持参与:省厅级项目5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发表相关论文6篇,政府咨询报告1篇,主编教材2部。

● 无锡市科协优秀软课题1项;

● 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 2017年校级教学比赛二等奖;

● 2018年无锡太湖学院优秀共产党员;

● 2019年年度考核优秀;

● 2019年无锡太湖学院本科评估工作先进个人、马克思主义学院“青蓝结对”优秀指导教师。

采访人:李宗哲 潘倩怡 王诗婷 华东

受访人:孙艳艳

Q1: 孙老师,您好!我们很喜欢您的课,在了解了您的主要工作业绩后,感觉您这一路走来,付出了很多努力,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您的个人成长历程和事业发展之路?

答:很荣幸能和大家分享我的成长历程。回顾这个过程,谈不上精彩,可以说是一个不断求索的过程。

● 我本科就读于济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2006年本科毕业后通过研究生考试进入江南大学法政学院(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主要研究方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 硕士毕业后,我入职上海一所大学的国际学院,既做过辅导员、兼过课,也在学工处的岗位上工作过。

● 2013年初,因家人工作调动回到无锡,通过学校的面试、试讲和严格考察,我于2014年9月正式成为咱们太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思政教师。

● 目前在读博士,这既是为了更好地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个人追求。回头看这段读书求学路,可以说也是一个不断立下“小目标”,又不断寻找人生“新可能”的过程吧。

Q2:您是本科毕业之后直接读研、工作,然后再选择成为一名大学老师。那么您成为咱们学校老师之后是不是也可以运用过去之前在上海的工作经验,在这过程中又面临怎样的挑战?

答:一方面看,原来的辅导员、学工处工作都是面向大学生的,属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范畴,都为现在的思政课教学和研究工作做了很多方面的铺垫。

另一方面看,虽然二者工作方法有一定共性,但又各有其特点,不能简单照搬。从教学对象上,就像之前上海的工作单位,学生国籍比较多元化,既有来自美国、俄罗斯的,也有亚洲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留学生,还有部分中国学生。当时的同事也是来自多个不同国家,能较深刻体验到不同国家、民族间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也给学生个性带来了影响,所以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做管理工作,当时就有一些思考和实践。

而有些工作方法,比如身为教师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责任担当和示范引领作用,我觉得任何时候都是必须的。在上海全英文的工作环境中,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是硬性要求。刚毕业工作之初,我属于英文听读写还可以,但不好意思开口说的“哑巴英语”。为了工作交流的顺利,也为了激励和帮助一些母语非英语的学生提高英文水平,我也想了很多办法来努力改变,事实证明这些努力是非常值得的。

说到曾经面临的挑战,也是非常难忘的,虽然我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也一直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但刚到思政课教师这个岗位时,也面临着角色转变等诸多挑战,刚开始的时候还是非常有压力的,之后比较快速的进入工作状态,有一定的成长和进步,这离不开向前辈求教,充分把握各种培训学习、比赛锻炼的机会,更离不开学院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同事们的热心帮助,所以非常感谢他们。

很多教过的学生在毕业离开大学校园后依然与我保持联系,聆听他们的经历和感悟,能够感受到思政课的价值所在,在这一点上作为思政教师还是很有幸福感的,这也是我对工作保持热爱莫大的动力。

对话太湖学人孙艳艳:思政课是一种对话和价值观引导

Q3:您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青蓝结对工程”的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的背后一定付出了很多辛劳,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这段经历?

答:我所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非常重视青年教师成长工作,领导们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打造一流的学院。我们学院的中心工作是思政课教学,教学质量的高低、育人效果的体现和立德树人根本作用的发挥,关键在教师。

“青蓝结对工程”始于2018年,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了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与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思政教师队伍而实施的一个举措,这也是我们几位学科带头人和相对资深的思政教师应尽的责任吧。结对主要方式是作为指导方教师,关心结对青年教师的师德培育、教育教学、业务学习等情况,共同制定教学计划,通过听课、评课、指导等途径,有针对性地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研究,上好研究课、常态课和公开课,帮助他们尽快成为师德好、教学能力强、有现代教育理念和观念、有改革和创新意识的优秀青年教师。

这样每年一个结对周期结束后,通过督导评、学院评、学生评的方式检验结对效果,对优秀师徒进行相应表彰激励。“青蓝结对工程”让我看到“90后”青年教师们的担当意识及业务上的精进。得益于青蓝结对工程,青年教师在一些教学比赛和微课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当然,这也是结对双方教师共同进步的一个过程,这也深化了我对思政课教学规律的认识。

Q4:老师您个人成长、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哪一个节点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

答:现在回首,成长过程中非常难忘的一段记忆,应当是当时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奋斗考研的那段日子,看起来很辛苦,却充满希望,只为追寻那一道光。

Q5:在我们看来,读研是一个枯燥、艰难的时期,请问您怎么看读研?又是怎么度过研究生生活的?

答:对于考研读研,我的看法是:不能盲目从众,也不能简单地抱着暂时逃避就业压力的想法,一定要基于我们对于自身、专业和社会发展相对全面的认识和个人的实际情况再来决定。因为我们学校本身培养的就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对于一些非常紧缺的、实践性专业人才,并不是非得考研,直接就业可能是更佳选择。

而如果一旦确定了考研读研的决心呢,还是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因为硕士阶段跟本科学习阶段还是有较大不同的,这个阶段更加注重学术思维、研究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些既离不开导师的指导,更离不开我们自身的艰苦努力,比如文科类专业要花大量时间做沉浸式的原著精读、文献阅读,而一些工科类专业的同学为了一个精确的数据可能要重复做上百次的实验。在学业上,下苦功夫是学有所成的前提。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做专业领域内自己喜欢的研究,这也是一个苦中有乐、自得其乐的事吧。

仍然清晰记得硕士阶段,理论学习之余,老师曾组织,也有我们同学自发组织去无锡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资源如鸿山泰伯庙、秦邦宪故居、东林书院、江阴华西村,还有新吴区一些高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这些实践极大拓展了理论课堂,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和思路,丰富了观察社会的视角,也更加感知到专业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无形中增进了学习的动力。

另外,每学期我也有计划地和几位好友同去上海、南京等周边城市游历,感知当地的文化,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和改革创新的力量。在我们看来,这个阶段的生活虽以学业为主,但也是多元的存在,还是相当丰富和难忘的,不像想象那么单调或枯燥。这又回到我们一开始说的问题上,我们青年大学生为什么选择读研?为什么要奋斗?如何创造一个有价值的人生?这可以说是每个人必须回答的“青春之问”。

Q6:听说您一开始并没有想当老师,最后您为什么又选择了这个职业呢?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您有什么感受?

答:年少的时候,理想曾经很多而且多变。因为我的父亲是军人出身,在部队时还立过功,在我心中是勇敢和正义的象征,我自幼就非常崇拜他。有一段时间的理想是长大报考军校做一名军人,无奈身高不给力啊,哈哈。也曾想成为一名医生,因为在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奶奶身体不是特别好,所以觉得长大成为医生就可以缓解病人们的痛苦。

如果真要追根溯源,那我选择做教师的真正原因应该是这样的吧:我的每个读书阶段,都遇到了对我影响比较大的老师,他们有的学问十分渊博,有的人格魅力超强,有的特有奉献和担当精神,我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正意义所在。可以说读书时代,我受到老师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种感染让我慢慢有了一个思想转变和真正树立理想的过程。对,做一名老师,给自己的学生成长多带来些正向的影响!在学校工作以来,教过的几届学生已经离开校园,或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或继续读书深造了,虽然不舍,但对他们的未来充满祝福。

现在的话,虽然忙碌,我仍然喜欢工作的状态,感觉跟同学们相处是很亲切愉快的,感受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灌输和说教,更是一种对话和价值观的引导,是一项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事业。

Q7:对于目前的工作岗位、工作状态,您的感觉如何,有什么样的期待?

答:可以说,近些年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重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思政教师的信心。当前我们学校采取多种有力举措,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思政课程建设、教师队伍优化的重视程度也逐步增大,这些都为我们思政教师发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对于个人来说,距离习总书记针对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基本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工作的头几年,我绝大部分精力倾注在思政课教学方面,眼光更多地放在思政课本身和校内,在视野的广度、打破固有思维这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为此我也积极参加了不少相关培训和社会实践。尤其在2019年7月教育部组织的思政教师研修班中,我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贵州脱贫攻坚战中的生动实践和成果深深震撼。

另外,在科研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比如目前高质量研究和论文还比较欠缺。可以说这些欠缺和教学中的一些困惑,是个人选择读博继续学习的重要原因。

对于未来,可以说现在有了更明确的努力方向,会好好珍惜博士阶段学习机会,将所学服务于本职工作,希望通过提升自身,给学生们诠释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些根本问题,更好引导青年大学生感知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更加坚定“四个自信”,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春力量。

Q8:我们想请老师介绍一下您自己比较满意的学术论文或者科研课题。

答:在科研的路上,我还是一个学习者、探索者。目前正在进行的是两项研究,一个是参与有关新时代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现状、困境及对策研究。这项研究针对当前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面临的困境,从强化党的政治领导作用、健全思政课建设机制、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思政课教学内容方法创新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此项研究成果于2020年发表在《中国高等教育》上,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还有一项是我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组团队关于思政课分类分层教学的研究,该研究始于我校2016年学校大力推进的慕课教学改革,是对信息化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背景下思政课教学的深刻反思,从初期“基于尔雅平台的《思修》慕课化混合式教学体系构建”论文的发表,到2018年思政课SMOOC教学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的获得,从2020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政课分类分层教学实践研究》的立项,到2021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SMOOC辅学教程》的出版,这是团队为进一步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学生获得感和思政课教学效果所做的努力探索,对信息化视阈下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构、思政课分类分层教学及考核体系的完善有颇多思考和实践。

当然,这些研究的展开都离不开学校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支持,凝结着教研组团队的汗水,蕴含着青年大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目前这项研究仍在持续中,期待能出一些更有价值的成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