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愿是什么意思(立意什么意思)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夫子说:“乡原,是败坏道德的人。”

解读这一章句《论语》,了解“乡”、“原”这两个字很关键。

“乡”是一个会意字。“乡”的本义是相对饮食,泛指聚餐,是“飨”的初文。由相对而食引申为趋向、朝向。《说文》给出的解释是:“五州为乡。”《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现代的“乡”指县以下的行政区划,后引申指家乡。有人认为;上古时期,同族的人往往聚族而食,因此,“乡”引申出“乡邑”的含义。

“乡”在古代通假“向”。“向”的本义是指“方向”,可引申出“趋向”、“偏爱”、“仰慕”等义;“乡”又指方才、从前。《论语•颜渊篇》就有这样的用法。如,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樊迟退了出去。遇到子夏说:“刚才我见了老师,问他什么是智慧。老师说,把正直的人选拔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就能使邪曲的人改正过来。这是什么意思。”这里的“乡”通假“向”,刚才的意思。对照《论语•颜渊篇》的用法,本章句《论语》中,“乡”理解成过去,一向,一贯,很有趣的。当然了,理解成一个乡里的人也可以。

“原”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是水源,源泉的意思。《说文》给出的解释是:“原,水泉本也。”指水流的起始处。后用“源”这个字表示这个意思。由水源引申指开始的、最初的,又表示原来、本来。“原”又表示谅解、宽容。

“乡原”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一个乡的原人;二是可以理解成一种行为方式。

“乡原”如果按照第一种解释;一个乡里的人都说他是一个诚实的人,都称赞他,说明他这个人就有问题了。《论语•子路篇》记载,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贡问老师说:“全乡的人都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全乡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又怎么样呢?”孔子说:“这也不能肯定的。不如乡里的好人都喜欢他,坏人都讨厌他,然后才可以相信他是好人。”

“乡原”的第二种理解,一个人按照平素的个人好恶等生活观念来为人处世,有点“我行我素”的意味,这也是有问题的啊?“我行我素,只是做自己的事”这只是你自己的想法,别人却会认为你目中无人,过于清高,格格不入,让人无法亲近,久而久之你就会被别人孤立。尽管你“我行我素”,但也是行不通的。

按照“乡原”的原意理解,这两种理解都能行得通!因为,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践踏“德”。

古人给出了一种更让人叹而观之的理解,那就是“原”通假“愿”。“愿”的本义为谨慎;现义为心愿,愿望。《说文解字》曰:“愿,谨也。”于是乎,“乡原”就成了“乡愿”。

这里的“乡”既可以理解成一个乡的人,也可以理解成平时的意思。从字面上看,“乡愿”是一个乡的人都觉得他表现得老实谨厚,或者说这个人平时一贯表现得老实谨厚。“乡愿”表示这个人对人“总是”采取逢迎态度的性格特点。“乡愿”的基本解释就是,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

这么一说,我们就知道,“乡愿”和老实人是不一样的。从做人做事的出发点上来看,“乡愿”为什么要看着忠厚,实际上是没有原则?是因为他想为自己谋取名利啊。既想得到更多的、最大的利益,还不想得罪人,于是就会在语言上、行动上出现表里不如一的行径;而老实人是该得的利益他得,不该他的利益,他一毛钱也不要,一般情况下,也不得罪人。

结合“乡愿”的特征,我们可以给他画一幅像——好好先生,他逢人都标榜自己凡事以“大局”着想,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跟谁都亲热,一个处处讨好的人,用一句俗话,人家这个人,就是头活儿!

成语“司马称好”说的就是这一类型的人。东汉的司马徽不谈论别人的短处,跟人谈话,不管好和坏都说:“好。”有人问司马徽平安吗?他回答说:“好。”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司马徽回答说:“好。”他的妻子责备说:“别人认为你有道德;所以才把事情告诉你,为什么听到人家的儿子死了,反而说好呢?”司马徽说:“像您的话也很好。”

“乡愿”,他不问是非,善于“和稀泥”,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恐怕就是“君子成人之美”了吧。他为什么这样做呢?一个人,他对谁都附和,他图什么呢?无非是欺世盗名谋利,只要是有利,那就是有奶便是娘。

说完了“乡原”,我们看孔子对这种行为是给予批评的,他给出的定义是“德之贼也。”

“贼”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是残害;伤害。《说文》给出的解释是:“贼,败也。”先秦两汉时期,“贼”指作乱叛国危害人民的人。“德之贼”就是从国家层面上损害道德的人,这样的贼,比小偷小摸的贼社会危害性更大!

更有一些人,大家说什么,他也人云亦云,不得罪任何人,碰见了张三说“好、好、好”,碰见了李四说“好、好、好”。见了好人,他就装作好人;见了坏人,他就同流合污,好人也不得罪,坏人他也不招惹,表面上是个好好先生,实际上却是一个欺世盗名之徒。这些人的可恨之处就在于他们自私、虚伪、狡诈,为人处世毫无原则,不仅不利于推行德政,又会败坏民风。这里的“乡愿”,一切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即使是不好的,他也不会站在正义、道义的立场上的,而是和稀泥,这在客观上会怂恿了丑恶的滋生和放纵。

狗,龇牙咧嘴不可怕,因为你会有所提防,轻易不会受到伤害。咬人的狗是不叫的,伺机而动,狠狠咬你一口……同理,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真小人做事放在明处,你会有所防范,会选择远离这种人,把伤害降到最低。而伪君子就是变色龙,令人防不胜防。人们一下子难以看清他们的真面目,甚至把你卖了,你还帮着数钱呢。

“乡愿”近似于我们今日说的“伪君子”。君子对人,纯粹出于一片公心;“乡愿”则出于一己之私心,这样的人,一是虚伪不真实;二,可能会把一些年轻人带坏。孔子在这里教育自己的弟子,无论在什么事情上,都不要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不分是非与善恶,不得罪人,这样的假仁假义在败坏自己的道德的同时,也在败坏社会风气。

一个人应该以君子为榜样,以小人为底线,更不能做“乡原”。一个人存心正,就会利于天下人,一个人存心不正,就会肆无忌惮的损伤道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