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出自哪里)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出自哪里)

行者读论语(36)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翻译:孔子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厚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喜欢动,仁厚的人喜欢静。智慧的人乐观,仁厚的人长寿。

行者以为:孔子此段话既是对智慧和仁厚的总结,也是按易理取相的解释。智慧的人和仁厚的人确实会有这种区别吗?行者没有找到相关的证据和论述。但是孔子一般敏于行而慎于言的,不会随意说出这番话,要么是对很多他了解的人的观察和总结,要么是由于某种推理和判断。行者以为推理和判断的成分要大一些,而且很可能和《易经》解读有一定关系,据说孔子作《十翼》,而《十翼》就是对《易经》卦象的解释,多以取相定理,与此句颇有相似之处,但是原文并未见相关内容。《述而》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是否读《易》也是神龙现首不现尾,详述可见《行者读论语(13)续4》。

行者读论语(36)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中等智慧以上的人,可以给他讲高深的道理;中等智慧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道理。

行者以为:孔子说有教无类,但是又说要因材施教,似乎矛盾,但是现实却是如此。人确实有慧根高下之分,但关键是如何确定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另外可以语上于不可以语上有什么后果?行者以为,中人就是平常人,比平常人略聪明一点的就是中人以上,反之则为中人以下,但这仍然是一个含混的标准,以智商衡量恐怕也不可取,应该综合智商、情商等多种因素。“语上”就是探讨深刻的道理,象孔子评价弟子“可以言诗矣”,就是可以语上了。其实语上应该有更加深刻的含义,也就是困则独守其乐,达则治国安邦的君子修养体系。孔子的弟子只记录了孔子的语言,而未记录师生之间探讨的过程和结论,实在是一种缺憾,相比佛教典籍则非常详细的记录了释迦牟尼与弟子的对话和解释,如《楞严经》佛祖开示阿难:“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佛祖告诉阿难:“说到酸梅就出口水,想到走悬崖脚就酸涩,人的想法也是这样的啊”,举例、比喻、逻辑种种方法,意在使人明了。但是佛祖也是区分人的慧根深浅,《金刚经》就说:“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只有慧根深的人才能受持读诵,荷担如来无上正等正觉,而慧根浅者,则不能受持读诵。反观佛教典籍,可以解释孔子的说法,但是只是从道理上说有相通之处,但是两者在内容上,在教人的方式方法以及最终的成就上就相去甚远了。

行者读论语(36)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